如果信任有聲音的話,可能是一句“別擔心,有我在”的安心;
如果拼搏有聲音的話,可能是一句“加油,你能行”的鼓勵;
如果未來有聲音的話,那一定是我們此刻共同的吶喊。
——題記
夏日已至,于山林中共享成功之趣;爍玉流金,絲毫不減出發時的熱情。6月24日-26日,天俱時集團2022年校招新員工在石家莊平山縣天桂山風景區和西柏坡百里水鄉營地展開了為期三天的素質拓展活動。55位剛剛加入天俱時的年輕人從陌生變為朋友,從你我變為我們,在一項又一項活動中充分感受著被信任與需要的滋味,在一次又一次挑戰中不斷突破自己,向最終的目標邁進。
與你初遇時—破冰默契大作戰
夏日暖光,破冰融合。6月24日晚上,在大家抵達天桂山拓展營地之后,55位新生統一來到了室內拓展培訓室開啟了第一次的破冰之旅。大家通過協作類型的活動——《啞人筑塔》,迅速融化了初識的陌生,在一次又一次合作中每位成員都努力尋找著溝通的技巧,積極反饋與行動,默契也隨之悄悄誕生。大家充分認識到,高效的行動力和有效的溝通是通向成功最重要的一級臺階。
新員工參與《啞人筑塔》團隊協作游戲
攜手共前行—感受團隊的力量
素質拓展中最具挑戰性的活動,非“信任背摔”和“高空斷橋”莫屬。6月25日上午,新員工們在教官的組織下開始了對自我的突破和挑戰。在“信任背摔”環節中,新員工們依次從1.4米的背摔臺上直身向后倒下,一雙雙有力的臂膀此時就成為了支撐自身倒下的依靠。而當大家來到“高空斷橋”的現場,8米的高臺讓很多人都產生了退縮的想法,但是伴隨著一句又一句的“加油”、“相信自己”的話語,新員工們都克服了自身的恐懼,堅實地邁出了這一步。
信任背摔
高空斷橋
而在下午的《沙漠掘金》沙盤游戲中,每一組團隊又化身為前往沙漠尋覓寶藏的探險團隊,通過配置資源、團隊溝通的方式讓大家親身體會到身處團隊中遇到問題時應如何合理解決,并讓大家明確設計目標的重要性。
新員工在《沙漠掘金》環節中進行團隊討論
當夜幕降臨,伴隨星空而至的還有一場特殊的“盛會”。在當今環境下,很多高校畢業生都由于疫情的影響并不能參與學校的畢業典禮,所以天俱時集團在6月25日的晚上,特別為新員工們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篝火畢業晚會”,伴隨著一首又一首美妙的旋律,大家共同起舞,為青春的新起點共同點燃了希望的火光。
新員工在篝火晚會上共同舞蹈、歌唱
飛盤極限挑戰賽—盤不落地,永不放棄
“飛盤”作為時下最新潮,最好入門的團隊競技類活動目前逐漸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本次素質拓展的第三天,天俱時集團的新員工們統一來到了西柏坡百里水鄉營地,與飛盤來了一次深入地溝通。“飛盤極限挑戰賽”將大家的激情和活力徹底釋放。
在比賽過程中,頑強地拼搶與撲救、絕妙的接盤與傳接、熱情澎拜地吶喊與贊嘆,將比賽的氣氛一步步推向頂點。最終“百分百”隊成員通過頑強的拼搏和努力,獲得本次“飛盤挑戰賽”冠軍。在綠茵場和藍天的映襯下,飛灑的汗水和歡快的笑聲讓我們充分體驗著青春的活力。
新員工在“極限飛盤”中努力拼搏
歡樂,讓我們在活動中感悟著團隊的活力;突破,讓我們在困難中保有前進的勇氣。雖然為期三天的拓展活動落下了帷幕,但是回歸工作與生活的他們將會迎來全新的開始。少年不懼歲月長,希望未來的你們永遠保持熱愛,攜手共前行。
新員工在天桂山景區合影留念
青春是廣袤大漠中的一片綠洲,他充滿生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愈加壯闊;青春是“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的豪邁,他始終跳動不息,永遠熱淚盈眶。
——題記
6月24日,56位來自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2022屆校招新員工正式入職天俱時集團,開啟尋夢之旅。
新員工入職簽到
新員工辦理入職手續
在辦理入職之后,天俱時集團人力資源部組織新員工參觀總部及天俱時科技創新中心。整潔舒適的工作環境、高端先進的科研實驗室都讓新員工對于未來的工作充滿了期待。
新員工參觀天俱時裝備制造中心
新員工在陳平實驗室合影
在接下來的一周里,他們將通過新員工素質拓展、新員工入職培訓及迎新晚會等一系列活動,快速融入天俱時這個大家庭。以青春之我,赴未來之約。蛻變已啟,敬請期待。
新員工合影
對于醫藥工業而言,“十四五”期間是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時期。其中生物醫藥作為行業科技攻關的重要分支,也逐漸成為拓寬中國醫藥市場的關鍵一環。面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不斷成熟,生物藥研發產品如何快速實現產業化是現階段值得思考的問題。
圍繞這一話題,在6月11日2022·第15屆天俱時科技論壇上,蒲公英創始人張金巍,天俱時集團董事、生物醫藥首席技術官Christian 先生,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莊英萍教授,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上海生命藍灣生物醫藥產業園顧問王澤建以及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工程及設備部經理楊育杰共同展開了一次產學研對話。
微信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
產學研對話—生物藥研發產品如何快速實現產業化
Christian Bachofen——天俱時集團董事、生物醫藥首席技術官
“對于一個車間而言,它的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它整個的生產成本,對于設計者來說是比較關鍵的,而且也是比較敏感的。當這些方面得到很好的優化之后,最后就可以呈現出一個比較完美的車間。”
Q1:中外在生物醫藥規劃設計方面有哪些差異?
在設計時間方面。國外的設計時間可能會更長,這是為了更進一步優化整個車間的占地面積、能耗以及整個車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使后期運行成本降到最低。
在設計確認方面。西方在做確認和驗證時,是基于風險的基礎上進行,僅確認一些與GMP相關的內容。同時在設計早期就會融入風險評估的方式,使得工程建設方面也都符合相應的法規要求。
在試運行階段。西方社會在廠房試運行階段,更多從風險的角度來進行考慮,并且出于經濟考慮以及與監理相關的質量方面的原因,從而讓他們在做各種試運行測試時只做一次,以此節省人力物力。
在驗證方面。西方社會是基于科學的技術方案進行驗證,比如有一些清潔驗證、無菌驗證、工藝驗證等,這些驗證內容至少要花費一年的時間。之后還要做連續批次的模擬驗證、培養基模擬罐裝、質量方面等驗證內容。經過上述一系列的詳細驗證之后,整個系統才能夠審核通過。
莊英萍——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
“在人才的培養端也就是高校,和人才的使用端也就是企業,如果都能夠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我相信未來中國的生物醫藥企業一定可以與世界一流的生物醫藥企業在工程技術方面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使我國的生物醫藥制造業取得更大的突破。”
Q2:生物工程領域的發展,在人才的培養上您認為還存在哪些短板?
企業要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而企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在于人才與機制。在人才方面,一方面企業要積極引進擁有工程實踐經驗的人才,他們既要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有將所學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對于高校而言,需要高校培養的人才更加契合企業的需求。
生物醫藥的制造過程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包括生物學、工程學、信息學等,所以要更新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這樣學生在進入企業以后,才能夠迅速適應企業的相關的工作。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安排更多的學生到生物醫藥的相關企業參加社會實踐。
對于企業而言,需要有更好的人才培養的機制,要注重對企業技術骨干的培養。
可以找尋一些在生物制造領域有比較優秀工作基礎的團隊,可以是高校的團隊,也可以是一些技術服務的企業,借此為企業技術人員定期舉辦專業培訓班,提高企業技術人員的水準。
從國家層面來講,力推產教融合的工作。
企業現有人員,未來很有可能通過產教融合的一些平臺,委托現在具備生物醫藥工程碩士或博士點的高校定向培養一批工程碩士或者博士。
Q3:微生物發酵與生物藥未來的發展前景是怎么樣的,又有哪些必然的聯系?
目前生物醫藥簡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微生物發酵,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菌,包括大腸桿菌、酵母菌等細菌來表達一些活性蛋白。另一類生物醫藥則是最近幾年較為熱門的利用動物細胞培養來表達抗體、疫苗等范疇的藥物。
目前投資者更加關注的可能是后者;因為前者,也就是通過微生物發酵做的生物醫藥這一板塊現在規模已經相對較大,價格已經十分低廉,因此投資者關注的并不是這么多。但是這類生物醫藥對于人類生產生活還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各類抗生素、氨基酸以及農用抗生素等。所以我認為微生物發酵產業目前越來越成熟,較好的企業氛圍也已經形成。
而現代生物醫藥比如抗體疫苗、基因治療以及未來細胞治療,這些的特色就是所用的反應器的規模較小、成本較高。除此之外,目前小分子的藥物也在加緊開發當中,一旦成功,未來可能新冠就不會像現在這么可怕,我們就能夠找到一種藥物去治療。
總體來說,微生物藥物發酵技術現階段比較成熟,同時它也會永遠存在下去。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做現代生物醫藥的一些技術都可以借鑒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技術。只是在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當中,它的要求會更高。最后我認為,生物醫藥未來的趨勢就是數據化和智能化,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提升微生物藥物生產效率。
王澤建——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上海生命藍灣生物醫藥產業園顧問
“生物醫藥產業從孵化加速到轉化成長再到產業化這樣一個全生態的過程當中,涉及到的是一個多層次、多系統、多學科乃至多領域的一個協同的主體。”
Q4:作為上海臨港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顧問,您可否談一談對于生物制藥產業從孵化到產業化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需要哪些公共服務平臺去進行支撐?
針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或是針對一個園區如何來為生物醫藥企業賦能,需要具備以下這八大平臺。
第一個平臺——產學研孵化的平臺。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國生物醫藥新技術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人才孵化的基地。因此很多大型專業的生物醫藥園區,都會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應的技術平臺引進到產業園當中。這些平臺就為生物醫藥的現代技術來源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第二個平臺——公共研發的平臺。
目前臨港集團生命藍灣園區所擁有的非標加速器,能夠滿足90%左右的生物醫藥企業和初創企業。讓他們可以共同分享這當中的一些設備和儀器、功能實驗室以及一些協同開發的人員等等。
另外園區也在籌建相應的共享實驗室,包括細胞房、動物實驗中心等。華東理工大學也在與臨港集團打造相應的產教融合平臺。這樣,就能為生物醫藥企業前期的發展節省一些硬件和其他方面的投資。
三個平臺——CRO與CDMO的平臺。
CRO與CDMO這些平臺,在很多產品的開發和定制方面具有很強的基礎,這也是很多的生物醫藥園區,能夠快速成長和快速實現產業化必不可少的一個平臺。
第四個平臺——公共服務的平臺。
生物醫藥企業入駐到園區中,重點是在技術和產業方面來做更多的工作。公共服務平臺則會對工商稅務、政策申請等進行系統的管理,為入駐的生物醫藥企業排憂解難,將精力更好地放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上。
第五個平臺——人力資源的平臺。
一個生物醫藥園區能否很好的發展,重點是對于人才的聚集和人才培養。在園區中應與高校共建產學研聯合平臺,實現所培養的人員既能掌握高校當中的基礎教育知識,又能將產業中關鍵的技術實踐與之相結合,從而打造一批融合知識與技能的新型生物醫藥開發人才。
第六個平臺——創新的平臺。
專業的園區應該與國內外的企業形成大型的合作。合作建立之后,就為他們的溝通和技術創新提供了一個基地。
第七個平臺——投融資的平臺。
在生物醫藥產業從研發到技術的產品化,到產品的商業化,乃至到產業的規模化的全生命周期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就是資金鏈。從研發過程中的種子基金,到技術產品化過程中的天使輪,再到產品的商業化階段的A輪與B輪的融,最后到產業化、規模化就涉及IPO的扶持。所以園區中就需要具有類似上述所說的一系列的融資渠道,同時也要具備為入園企業進行深入資金管理和規劃的能力。
第八個平臺——供應鏈服務的平臺。
供應鏈服務平臺對于生物醫藥企業的長期發展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這當中又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關于如何打造一站式的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包括進出口的公共服務;第二個方面,就是關于優質的臨床資源對接和相應的服務平臺;第三個方面,就是要設立特殊物品的風評中心;第四各方面就是關于藥檢中心和生物制品檢驗基地的設立,以上這些方面是能夠使得產品快速地進行認證和注冊。
楊育杰——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工程及設備部經理
“一類生物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大概會花費10年并投入10個億的成本。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有生物制藥人都會將之看待為一種責任與使命。因為一個產品的上市,它能夠為全人類減少病毒侵擾,也會減少疾病的發生。”
Q5:生物制品在產業化過程當中有哪些瓶頸,又有哪些需要特別關注和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前期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進行研究。現階段中國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很多企業進程較快,對于設計相關的事項進行的也就相對急切。作為一名工程人,我認為應該把相應的設計做細做強,這樣才能夠保證后續的產品在研發、生產過程當中,減少相應的影響,從而保證產品快速上市。
其次產品從研發到商業化規模的銷售,應該是始終貫穿著GMP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原則,確保相關的信息可追溯性。
最后從研發、小試到中試,再到產業化規模的過程當中,每一個階段更應該注意到相應的變化。這個變化可能來自GMP方面,也可能來自研發階段規模上的變化。所以更應該做好相應的風險分析,從而確保在產業化的過程當中更加順利。
“產學研對話”板塊是天俱時科技論壇基于圓桌論壇的基礎上開設的專家云端研討的開放環節。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發展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并在技術創新層面進行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同時為更好的幫助行業破解難題,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未來天俱時集團將會始終立足前沿科技,以行業發展為目標,為行業技術進步發揮自身更多的貢獻。
2022年,隨著地方醫藥目錄增補出清,重點監控和基藥目錄進行調整,DRG/DIP全面啟動,醫保控費進入深水區,中國醫藥產業將不斷升級重構。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化藥企業如何實現綠色生產與創新升級?
圍繞這一話題,在6月11日2022·第15屆天俱時科技論壇上,蒲公英創始人張金巍,上海創諾醫藥集團總裁張華,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學恭,天俱時集團董事、副總裁、首席技術官陳平博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駱廣生,展開了一次產學研對話。為化藥企業提出應對之策,推動化藥企業實現綠色生產與創新升級。
微信掃描二維碼觀看
產學研對話—《化藥企業如何實現綠色生產與創新升級》
張華——上海創諾醫藥集團總裁
“我國是化學工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化藥行業已經并將持續進行分化和競爭格局的重構。對于微觀方面的個體企業來講,如何在原料藥和制劑一體化的競爭中找準自己企業發展的定位在未來的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Q1:對于化藥企業,結合當前十四五醫藥規劃的發展,在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上應該做何考慮?
化學藥目前在整個醫藥行業占據主導份額,是滿足國民健康的基本保障,未來會持續增長。
化學藥行業已經并將會持續地進行分化和競爭格局的重構。化學藥制劑藥物方面,宏觀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帶來的制劑競爭格局的變化,沒有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化藥制劑藥企將逐漸地被市場淘汰和邊緣化。化學創新藥主要是以解決臨床治療未滿足的病癥的新藥的研發和應用。同時,制劑的國際化方面是需要突破的瓶頸之一,化學創新藥方面也要注意同一靶點的過度重復競爭。
Q2:化藥行業中的原料藥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和發展瓶頸有哪些?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產品附加值較低,未來的持續發展,需要壓縮產能過剩的大宗原料藥生產,通過并購提高集中度,鼓勵優勢企業完善產業鏈,優化資源配置。
產業的生產布局需要優化重構。不少原料藥生產企業已被居民區包圍,面臨整改、限產和搬遷。但由于環境容量不足、能耗審批指標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限制等問題,部分原料藥新建、改擴建項目無法落地實施。
綠色生產水平不高。原料藥是開展污染治理的重點行業,部分企業生產管理較為粗放,綠色生產意識較差,環保治理水平不高,節能減排減污能力不足。
競爭力不足。如何在國際競爭新格局和新冠疫情帶來的新形勢下,保障企業自身產業鏈和供應鏈、產品銷售鏈的完整并有競爭力。
Q3:如何破解化藥行業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發展瓶頸?
加強新產品的開發。找準企業自身定位,發展特色原料藥和創新原料藥,增加新產品、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鞏固競爭優勢。
加強工藝技術創新。如合成生物技術、酶催化技術、連續流反應技術、微流控反應技術等,提高生產過程的本質安全性。
踐行綠色低碳發展。一是提高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水平。二是積極實施節能減排行動。
提高智能化生產制造水平。對照國家智能制造體系標準,在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物流倉儲、經營管理等環節實施智能化改造。
與國際接軌。特色原料藥將是我國重點發展的一個方向,通過推動生產規范和產品質量與國際接軌,促進特色原料藥的國際認證,擴大出口和市場份額,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王學恭——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
“綠色生產過去強調的是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及終端有效治理,現在,綠色已變為一個更廣義的詞,如安全管理,低碳節能。”
Q4:化藥企業在綠色生產這方面,除了環保問題,還有什么難度和挑戰?
先進技術的轉化應用。能否通過先進技術的轉化應用,解決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很多綠色制造中存在的難題和瓶頸,包括一些復雜的三廢處理問題。
監管要求。先進技術的應用涉及到藥品生產過程的變更監管要求,導致很多企業對新技術應用缺乏足夠的動力。使監管變更順應技術進步的要求,是尤為重要的一點。
競爭的問題。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鼓勵化藥企業改造技術、提升綠色生產能力,減小對環境影響,而不是單純從成本角度出發,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態。
Q5:現在生物藥很火熱,各個城市都把生物藥作為搶奪的戰略制高點,請談談,對于化藥的未來,您怎么看?
化藥是整個臨床用藥的主體,地位是不容撼動的,現在隨著大批生物藥品種的陸續上市,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我認為將來以下三個類型的企業可能會在競爭中保持更好的位置。
第一,通過仿創實現求新和求差異化的企業。仿創是一個相對風險可控的創新藥,以 fast follow為代表的創新藥。
第二,有制造優勢的企業。充分把所有要素優化組合,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打造企業的制造優勢。
第三,有品牌產品的企業。由于集中帶量采購,很多企業更愿意去做零售端、做線上、做自己品牌化的產品,保持相對合理的毛利水平,如果產品選擇合理,策略布局正確,也還會有一定的發展機遇。
駱廣生——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在連續合成中,基本是按照操作模式、工藝控制,最后得到產品品質。作為藥企,在發展連續化技術過程中,最終希望連續化技術能夠轉化為實際應用。”
Q6:連續合成技術想要在化藥的創新升級中實現發展應用,還需要哪些管理上的突破?
國家標準建立。連續化合成技術對產品質量的管控要有新的模式和新的標準。
保證應用效果。一方面是培養掌握工藝的人才,保證工藝管控水平;另一方面是在線檢測分析、在線數據處理等軟硬件系統與連續化技術更好地結合。
管理上要符合國家方針政策。要從綠色化、連續化的角度思考,在標準制定上能夠契合方針政策要求。同時,緊密關注國際上連續化發展的趨勢,制定與我國相結合的政策方針。
陳 平——天俱時集團董事、副總裁、首席技術官
“在精細化工行業,尤其是制藥行業,普適性強的工藝可能不是最佳工藝,要在普適性工藝的基礎上,針對行業特點和項目特點,運用具體的措施,才能做出一套更好的工藝。”
Q7:大化工污水處理和制藥污水處理,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大化工的生產工藝相對成熟,生產規模相對較大,污染物的成分相對單一和穩定。所以行業的污水處理工藝措施相對穩定。
制藥行業屬于精細化工行業,精細化工行業產品品種多,每一個品種的生產工藝也千差萬別,污染治理時主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由于制藥行業的水質與水量變化都比較大,所以在處理工藝選擇的時候,以及在前期的分類收集和預處理上,要有相應的對策。目前預處理主要有蒸發濃縮除鹽、自由基氧化、濕氧化技術等三種主要方式。
第二,在整體單元設計的時候,由于制藥行業按訂單生產,水量變化大,污水處理時要進行多單元設計,當水量大時開啟多個,水量少時少開啟幾個。
產學研對話的作用是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發展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并在技術創新層面進行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同時更好的幫助行業破解難題,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未來天俱時集團將會始終立足前沿科技,以行業發展為目標,為行業技術進步貢獻更多的力量。